现代建筑当中最著名的大师有4位,俗称“建筑界F4”,四位大师所以能并驾齐驱并非因为什么共同之处,反而是因为各自的贡献独当一面并旗鼓相当,好比香港流行四大天王能说谁最厉害吗?只可以说你最喜欢是谁。
前面我们已经聊过三位,今天我们将跟大家分享最后一位的故事,他的名号比较多而且难以捉摸,所以最好不要用什么形容词去包装,单纯名字就足够响当当,他就是勒·柯布西耶(后面简称柯布西耶)。
自学建筑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瑞士人,原名叫查尔斯·爱德华·让奈赫特(Charles-Edouard Jeanneret),1887年在瑞士一个叫拉索德封(La Chaux-de-Fonds)的地方出生,所以他比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创始人,事迹详见前面篇章)小了4岁,他家乡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属于崇山峻岭的地貌,面积极少但历史悠久,18世纪以来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钟表生产中心之一。(详见设计史太浓公众号,曾讲述瑞士钟表设计)。
这个地方曾经在1784年发生惨烈大火,相隔40年后政府开始主持大规模重建,规划成单纯几何样式的工整城市,大家可以理解为跟豆腐块差不多,跟钟表制作中的严肃规范似乎相互呼应着。
生在这样一个城市大家都普遍以钟表业为生,好比茅台镇哪一家不酿酒?所以柯布西耶的父亲就是一名制表师,13岁时候小学毕业的柯布西耶就跟随父亲学习制表工艺,又长大一些后父亲让其去了当地一所艺术学校学习,这里他碰到一生中唯一承认的老师——查尔斯··勒普拉特涅。
这位老师教会了柯布西耶绘画与思考,并在他的建议下去学习建筑,老师认为建筑设计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所以1907年开始,20岁的柯布西耶就开始全面的自学建筑,他自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参与老师介绍的真实建筑项目中,其二则是去游历。
他用了4年时间到欧洲各国,其中地中海地区收获最大,他在当地的民居建筑中学习到如何运用简单几何结构出丰富建筑形式,学习到如何合理采光、如何用建筑外部风格来丰富建筑内部感受等等,这些“幼功”在他后来的建筑中都表现了出来。
(年轻的柯布西耶看来有点像安迪沃霍尔)
30岁时候柯布西耶去了巴黎,似乎现代艺术设计圈里诸位大咖都基本有一个关于巴黎的故事,柯布西耶也不例外,1918年时候他结识画家阿曼蒂·奥曾方(Amedee Ozenfant),这位画家对当时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有深刻认识,两人走在一起立马产生火花。
后立体主义
柯布西耶虽然以建筑著名,但其一生都热爱绘画,他成名后也曾表示他是通过绘画获得建筑灵感的,所以诸多时候平面与立体只是一念之间,最初认识阿曼蒂时候对方就强烈鼓励他朝绘画方向发展,所以热心老大哥在生活中总是不缺少,但他们在绘画上确实达成很多共识,比方当时风行的立体主义在他们看来感觉过于浪漫,不够纯粹,没错,这个立体主义就是后来毕加索玩出大名声的立体主义。
(柯布西耶的画)
柯布西耶跟阿曼蒂觉得在立体主义中应该摒弃掉复杂的结构细节,让绘画更加简练,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几何结构,于是两人联合起来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派别——“纯粹主义”,1918年他们共同发表了《纯粹主义宣言》,并且两年之后出版了纯粹主义主题杂志,命名《新精神》,这个派别被历史称为“后立体主义”。
在他们创立“后立体主义”阶段里,柯布西耶的身份更多是艺术家与作家,主要进行绘画与写作,但他在《新精神》这个杂志里其实就开始流露出他很多建筑思想,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概念就是他认为:“设计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法规中,类似语言中的语法,有规律可寻,有次序可以解释。”
这个说法存在一些争议,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完全对,因为设计学习当中必然存在规律法则不然无法传承发展,但好的设计往往又是打破法则规律啊,所以这个说辞出自柯布西耶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
(《新精神》杂志 )
柯布西耶在这个期间为《新精神》写下了很多文章,勒·柯布西耶这个名字就是作为当时的笔名而出现的,然后一直沿用,1923年时候他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出版了第一本文集《走向新建筑》,可见建筑才是他心里一颗坚实种子,这本书至今还能买到,他随后一生当中也相继出版了很多影响力很大的书籍,比方《乌托邦主义》、《明日城市》、《当大教堂是白色的时候》等等。
机械美学
柯布西耶曾短暂在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大师事迹详见前面篇章)的事务所从事工作,但他后来较少谈及这些经历,1922年时候35岁的他跟表哥艾尔·让纳雷合伙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走上创业之路,纵观诸多大师的成长历程,大部分人都在30-40这个阶段开始创业。
同一年巴黎举办“艺术展秋季沙龙”,这是法国一个半官方著名展览活动,具有权威性,假设能应邀参与基本上代表获得社会、学院及官方认同,而柯布西耶就获邀参加。
他带来两组作品,这两组作品好比汽车界的“概念车”,因为都是关于未来的设计,其实他在第一本书《走向新建筑》就曾经提及他对新建筑理解的灵感就来自汽车飞机,他认为建筑应该就是生活的机器,这个论调形成著名的“机械美学论”,柯布西耶是这个流派的重要奠基人,后来他对很多建筑的规划设计就如同制作一台机器或者精工手表。
(柯布西耶给人一种很“社会”的感觉)
柯布西耶展出的第一组作品关于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所谓“胸有城府“难道就是如此吗,在他的视野里建筑只是一个局部,他要设计的是“城”。而且他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规划思想前无古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方案。
首先在他的“城“里有高层建筑组成的商业市中心,市中心环绕着郊区住宅跟复杂的高速公路网,在郊区市中心间穿插着经过环境规划的绿化带、公园、休闲娱乐区域。他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的功能性统一同时兼顾多元化,重视居民生活品质,在他的设想中高层建筑应该作为基本住宅单位,以便容纳更多居民,腾出更多城市面积做绿化带,城市交通以高速路为主干,汽车是交通运输的核心工具,整座城就活像一台精心设计的机械手表,按规律“滴答滴答”的运行。
大家是否越看越感到恐怖,这样的城市不就是100年后我们当前生活的北上广深吗?没错,后来20世纪后半页大部分城市规划设计都沿用了柯布西耶当时这个设计思想,所以大师都是超前的,这基本成为大师的标配技能,也是大师的痛苦之源,因为太超前总会让人无法接受与理解。
除了这个城市规划,第二个作品就是著名的“雪铁龙住宅”,这是个对“未来住宅”的概念设计,充分运用了机械美学,单纯名字就谐音了法国著名汽车品牌雪铁龙了,这个住宅完全体现出几年后理论界为现代建筑总结的6条基本原则,分别是:
- 柱承力结构,非墙承力,首先建立柱支撑的其实是格罗皮乌斯。
- 建筑下部留空,形成建筑6个面,这是柯布西耶建筑设计的一个特色。
- 平房顶,可作天台花园休闲使用。
- 室内少用墙体分隔,完全敞开,这是柯布西耶设计的一大特色。
- 没有装饰的立面。
- 窗户条形,横向而结构独立。
这个建筑首先采用了非墙体形式分隔功能区域,比方现代的客厅饭厅就是这样,仅仅卧室处理为独立空间保障私密性,这种做法在1922年而言是非常新颖大胆的,其实放到现在大城市土地稀缺并昂贵而言,这样能大量节省建筑面积,非常有实用性,当时的展示也让参观的建筑家产生极大兴趣。
其实这个住宅最大的亮点是:有标准模数构件,能规模生产,可以像一台汽车一般被设计、组装并批量化生产,如同雪铁龙汽车一般流水线制造,后来他有机会去实现这样一个小规模住宅区,但社会评价不好让他非常生气,这是后话了。
这个概念的设计在同年就建设了一个成品,画家朋友奥曾方的巴黎工作室首先做“小白鼠“,相隔一年后柯布西耶将自己巴黎的住所也建成了“雪铁龙住宅”样式。
粗野主义问世
柯布西耶的两组作品让他收获了一些名气,这些名气如同金像奖“先锋导演“一类,就是概念很新,但是大家需要时间消化,所以评价通常就会存在两面派,喜欢的点赞,讨厌的恶语侍候。
1925年巴黎又再举办这个展览,柯布西耶再次获邀,这次他设计了一个展览厅,叫《新精神宫》,寓意新的建筑,这个建筑直接采用纯色非常现代简洁,而且里面展示了柯布西耶设计的钢管结构家具,包含椅子与沙发,获得广泛好评。
所谓努力总不会白费,搞艺术文创类的人必须多争取机会曝光,促使优质粉丝的产生,参加完这次巴黎展览后的第二年,柯布西耶获得一位喜爱他设计的工业家的资金支持,终于在法国波尔多地区有机会把自己的理想主义设计变成事实,就是4年前那个“雪铁龙住宅“,他这次可以在波尔多设计一个能容纳40个家庭的小区,但最后出师不利。
这个建筑完全按照上述现代建筑的6个原则建设,问题在于这样一来就完全无视了周边传统建筑的协调性,大面积白色且有鲜艳纯色点缀,显得非常突出。让当地居民非常讨厌,认为这是一个“怪物“,甚至当地政府都拒绝为这个小区供水,因而这个小区无法运作达6年之久,而柯布西耶也感到蒙受奇耻大辱,极为生气。
但随后冷静下来他也想通了,法国社会在其时还没有具备接受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条件。
此时接近40岁的柯布西耶在建设设计的领悟上趋于成熟,1929年奠定他在现代建筑史上不可动摇地位的作品终于出现,那就是跟格罗皮乌斯《德昭包豪斯校舍》及密斯凡德罗《巴塞罗那德国馆》齐名位于法国布瓦西地区的《萨伏伊别墅》(The Savoye House)。
这个别墅坦白说,放在今天说属于刚刚开发的项目也不过分,萨伏伊别墅通体白色,采用柯布西耶式的底部留空,建筑本身完全没有装饰,楼梯在建筑内部盘旋而上,室内采用没有墙体的自由大空间,意思是想怎么布置其时都可以,也能在不同时候改变格局,墙面上设有宽大的玻璃窗,跟大自然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个建筑让柯布西耶步入了大师行列。
1930年他另外两个重要建筑项目相继问世,其一是巴黎的救世军旅馆和服务中心大楼,这个项目他首次尝试在建筑中植入“中央空调系统“(空调是1902年美国人发明的),他把空调系统设计在不透明的玻璃墙内,形成有分隔功能及制冷功能的新一代墙面,虽然最后因为资金及技术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属于一次大胆的探索。
另外一个项目可就不得了了,项目内容是巴黎大学的瑞士学生宿舍建设,除了开创出廊道连接功能区域这样的模式外,他在设计这栋宿舍时率先采用脱模以后不加粉饰的混凝土墙面,保留水泥木模板粗糙的痕迹,没想到收获了别具一格的形式感,这种格调不久就成为柯布西耶的风格标志,日后被人称为“粗野主义“建筑风格,这个风格在20世纪60年代走红,其实如今很多咖啡馆、餐厅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故意为之的风格,史太浓其实也很喜欢。
1930年代某期,欧洲大战一触即发,随后柯布西耶开始往海外发展,很多重要建筑都在外国完成,开启了他的第二个设计阶段。
战后岁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毫无疑问,各位建筑师都是被迫“休市”的,柯布西耶也不例外,但他仍然留在法国巴黎,日常工作主要是写作、思考与绘画。这个期间他形成了“模度观念”的建筑思想,意思就是找到一个跟人体比例相关的合理模度来进行建筑设计将可优化出最佳体验。
1945年大战一结束,柯布西耶急不及待的不断发表文章理论,宣传他的“模度论”及“城市规划论”,希望能说法政府,采纳他的理论重建欧洲。但他大胆的城市规划论在当时的法国看来仍然是天方夜谭的,而且他曾提出“重建巴黎”这样的说法,遭到法国人民强烈的反对与抨击。
史太浓今年10月曾到巴黎,那边的友人说100年后再来巴黎也许仍是这样,因为法国政府其实在建筑上出台了很多政策限制大家破坏传统建筑,而市民也一直乐于巴黎保持原貌及底蕴,守护着这种似乎是穿越时空的权利,坦白而言这也是对的,不希望以后旧建筑只能通过视频看到。
战后比较长一段世界柯布西耶都是比较痛苦的,除了工作室惨淡经营外,很多理念与城市规划思想也遭到否决,同时一些在竞标的重要项目也被波及而被否决方案,比方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让此时已经属于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柯布西耶感觉难堪屈辱。
1940年代末期,法国政府终于同意在法国南部让柯布西耶设计一个大型住宅公寓以验证他的未来住宅理论,史称《马赛联合公寓》,完全按现代主义及机械美学形式建设,最后也是失败告终,因为忽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感受,还在建筑完成后被告上法庭,理由是破坏了当地幽美的自然景观。
其实在史太浓看来还是理念过于超前的问题,脱离了当前应用环境,当代很多新技术其实也在重演这一幕,比方电动汽车如果20年前就出现有意义吗?比方区块链、5G、AI智能等等都是如此,都需要大周期的基础建设与心理过渡期才能被大众接纳并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的。
类似这样的低成本、标准化、大规模的住宅项目柯布西耶仍在不停努力寻求项目机会验证自己的理想主义,刚好大战过后很多国家也都存在基础建设需求,所以他对比战前也获得较多机会,但大多数项目都是褒贬不一,这里史太浓就不再赘述,因为这些项目风格仍旧保持着其战前第一阶段的特色。
我们来谈谈1950年代后柯布西耶的一些新方向,比方“宗教建筑表现主义“,代表性作品是法国的”朗香教堂“,设计建造时间为1950年—1955年。
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极少采用的非几何形式的有机形态建筑,顶部像船,墙面倾斜,曲线罕见的出现,古怪的表现主义型态引人注目,而且粗野主义的特征也在教堂的外在材质表现了出来,墙面上柯布西耶留了很多大小不一,上下无序无规律的窗口,与倾斜的墙面搭配给人一种强烈的不稳定感,进入室内发现光从窗口照射进来才发觉营造了一种很特殊的宗教感受,能突现宗教精神力量。
这个建筑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国际声誉大增。
除此之外就是关于其城市规划思想也在1951年找到了一块“试验田“,这个地方在印度,当时印度需要在北部设计新的首府昌迪加尔(Chandigarh Punjab),总理尼赫鲁听闻法国有这样一位敢于设计现代城市的大师,所以诚邀柯布西耶拔刀相助。
这个城市规划设计完全实现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整个城市划分成方格,按功能划分区域,道路宽敞,绿化带穿插其中,除了政府、立法、行政三座大楼外,城市划分出商业区域、金融区域、住宅区域等等。
城市局部建筑分别体现了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机械美学及粗野主义。在颜色计划上则接近荷兰的“风格派”(荷兰风格派详见公众号文章),有立体主义及构成主义的一些倾向,可见柯布西耶在这个项目上肯定玩得很“嗨”。
最后这个项目也不出预料成为了柯布西耶理想主义中一个失败的案例,因为农业经济为主的印度人民难以接受高度理想化的规划,而且也不符合印度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习惯,现代主义的冷漠、功能及单调让大家难以适应,所以除了政府(毕竟是其发起的)大家都不喜欢。
但柯布西耶已经无所谓了,他开始觉得可以让时间来验证,果然不久之后其它国家也来邀请柯布西耶设计城市,毕竟奇货可居,纵观世界能设计城市并真的设计过的直有他了,所以他又分别帮巴西设计了一个新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
双重性
如此多的设计大师当中,研究柯布西耶一直是公认的难题,因为他的设计思想非常复杂,所以很多说法其实在理论家是存在争议的,意思就是这次史太浓所叙述的一些东西必然存在有人不同意的可能性。
柯布西耶很多时候自己也是矛盾与困惑的,比方当很多人都认为他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家(注意是没有之一的),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设计生涯是失败的,当然在我们前面例举的作品看来确实存在很多不被社会认同的项目,但出色的仍旧占大部分。很多时候他阐述自己的理念时也会相互矛盾或者混乱,而且因为其作家身份,留下太多可以对比的文字,增加了大家了解真实的他的难度,只能说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柯布西耶。
矛盾这个名词一直在柯布西耶身上体现,比方他来自乡村,然后一直住在大都会,他的建设观念强调科学却又存在诗意,他的建筑有高度几何化亦有生物形态,他的设计哲学中存在民主思想却同时又有强势的独裁特色。
所以柯布西耶的身上存在双重性,评论界称之为“一半是神,一半是人”。
1965年时候,78岁的柯布西耶在游泳时候不幸突然去世,当时法国政府在卢浮宫为其举行了“国葬”,并且在1968年时候成立勒·柯布西耶基金,可见这位瑞士人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直到如今,研究其建筑思想的著作仍然层出不穷。
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来自: 设计史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