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的同学在群里抱怨,到新公司大半年,却还干着打杂的活。明明是个有经验的老设计师,却总在做抠图、改尺寸这样无关紧要的工作。
感觉自己在公司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想要辞职,又不想再折腾着找工作,不换的话,这样的工作又让他毫无成就感。

我想有不少人都会对我同学的经历感同身受。年轻的时候,谁都想着干大事,非要经过社会的一番毒打,才能醒悟,自己不过是生活这部剧里毫不起眼的路人甲。
作为新同事,尤其是职场小白,难免都会经历一段打杂的时期,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回顾一番却发现根本没做啥正经事。
对于打杂这件事,有人觉得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一个熟悉公司与工作的过程;也有人就觉得这是公司不重视自己的表现,与其留在原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不如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
那么,作为新同事,总在公司打杂怎么办?是该维持原状,等待领导指派正式工作?还是及时抽身?
什么样的工作是打杂?
01
在你们心里,是如何定义打杂这件事的?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打杂?你有一个答案吗?
有人认为在公司给老同事端茶递水、跑腿、打印、取快递……这些和本职工作不相关的事就是些杂活;有人认为抠图、校对、改尺寸、填报表……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是杂活。
总的来说,杂活通常是一些琐碎的、看不到成长空间、找不到价值的工作,有些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机械性重复、浪费人力的工作。多数情况下,这些杂活都会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且吃力不讨好。
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在做电商的时候,每天除了要完成自己文案的那部分本职工作,还要负责核对产品的报价单、整理产品库存之类的琐事。大部分工作就是将两个表单上的内容整理到另一张新表单上。这样的工作对我而言就是一项枯燥且乏味的杂活。
所以我一般都把比较费脑子的文案工作放在上午,把枯燥的“杂事”放到下午进行,因为这项工作实在简单且过于枯燥,在核对的时候难免有些漫不经心。
一次,我粗心的将两个产品的库存填反了,导致保税仓无法正常发货,幸好后期补救及时,没有给公司造成什么损失,但这件事在我心里却成了我职业生涯里的一个不可磨灭的污点。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在区分何为杂活这件事上,总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和技术无关、不能让你发挥出自身才能的工作,就是在打杂。
但你眼中的这些“杂事”,远比你想象的更为重要。
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是台正在运转的机器,那分配到我们手中的工作,就是这台机器里的小齿轮。想要这台机器能正常、高效的运转,就要确保每一个区域都能正常工作。

也许你的齿轮并不处于机器的核心区域、也许你的齿轮相较于其他齿轮来说很渺小,但对于这台机器而言,它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你所谓的“杂事”处于某个项目中的一环,即使这一环在你看来也许无足轻重,那么这份工作也不该被归为“杂事”。

为什么是你在打杂?
02
有同学会说,那寄快递、贴发票、打印复印甚至是给前辈跑腿这样的事总是杂活了吧。这些事情确实是些繁杂又琐碎的工作,那么面对公司分派的这些“杂活”我们到底要不要做?
当然是要做,因为只有做了,你才能判断自己的去留。而且,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公司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是你在做这些杂活?
一般来说,刚刚加入一个新公司,除非你应聘的是主管岗位,否则在新公司短期打杂的现象是合理的。
首先,这是融入公司的必经阶段。毫不夸张的说,大多数的人的职场生涯都是从打杂开始的。
这段打杂生涯,就是公司给你的一个缓冲阶段。因为你对公司不了解,对业务不熟悉;而公司对你的能力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估。公司即便给你安排具体业务,你也很难立刻上手。

所以通过打杂,新人可以一边熟悉公司环境,一边慢慢地触及或学习如何处理具体事务。
其次,大部分公司会招新人来,主要是为了分担掉老员工的那一部分初级工作,释放老员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能给公司带来更大价值的事情。
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设计师,初到一个新公司都会有一个试用阶段,在这段时期内,你对公司的了解不如老员工,薪资待遇又比老员工更低廉。
所以,无论是从成本考虑,还是从收益回报的角度考虑,这些没啥难度却又不得不做的工作,当然是由付出成本更低且暂时无法给公司带来更大效益的新人来做。
当你遇到这类情况,我建议你不要急于做决定,我们不妨给自己设个合理的时限,一般在一到三个月之间,在这个时限到来之前,静下心来,全力以赴的对待手头的每一份“杂活”,争取早日让大家发现你的闪光点。
最后,就是如果你进入的是大企业,就要做好长期打杂的心理准备。因为大企业的打杂时限通常是以年计算的。大企业层级多,体系庞大,通过打杂来了解公司,是大企业里不可缺少的一环。
现如今,很多企业都有管培生制度,用于培养管理层人才与储备干部。
公司通过让这些管培生到公司的各个部门轮值、打杂,来充分了解每个部门的运作方式与流程,对于新人来说,打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公司长期打杂怎么办?
03
如果你不是在大企业就职,打杂的时间也超过了你给自己设定的时限,成为一个长期的状态,这种情况就是不合理的。
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原因,一般为以下几点:
1、你的能力不够突出
想要判断自己是不是因为个人能力问题不被重用,其实很简单,看看和你同期进入公司的同事就清楚了。
如果和你前后脚进入公司的同事已经开始参与到一些项目的重要环节,甚至是开始独立负责一个项目了,你却还在原地踏步,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是否是自己的能力不足?
与其怨天尤人、抱怨领导有眼无珠,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在这期间,是否有认真对待每一项分配给你的任务,有没有用心思考、学习?有没有努力展示自己,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都没有,那么你不打杂谁打杂呢?
领导不了解你的能力,又看不到你的努力,你说他要怎么给你指派工作?毕竟领导又没有超能力,实在无法透过你安静的表象,发现你内在的优秀灵魂。
如果你努力过了,却依旧比不过你的同期,那只能说明他目前的能力比你更优秀。这种情况,要不你就提升自己超越他;要不就离开这里,到一个更需要你的环境工作。

2、团队、领导和你不匹配
如果不是你能力的问题,那就很有可能是你加入的团队或你的领导和你不匹配。
在一个团队里如果你感觉自己不被需要,那很可能是因为,设计这个岗位并不是这家公司的关键岗位。
就好比,你在装饰公司做平面设计,就别奢望能获得和室内设计师同等的关注与待遇。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领导能力不足、管理意识也不到位。
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应该提供给积极优秀的人,不断成长进步的空间;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知人善用,懂得把适合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
虽然一个项目能参与的人是有限的,但管理者应该有意识的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到一个项目的关键环节。比如说,可以让员工们轮流担任项目的主设计。
因为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没有让优秀的人去从事更有价值的事情,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毕竟让优秀的人才做低端的事情,是严重的浪费。

以上这两个原因,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如果你不想走,那就只能让自己去适应它。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劝大家一句,所谓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浪费”,不如当下及时止损。

3、不懂拒绝、不能拒绝
有些同学,之所以沦为办公室里的小打杂,纯粹是性格原因。也是就是所谓的职场老好人,别人一句“拜托,帮帮忙!”你就无从招架。如同一个垃圾回收站一样,不断接收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自己过得委委屈屈,别人却并不领情。
当然,在职场上我们还会遇到一类人,他们在公司背景深厚,也就是传说中的关系户。这类人在公司是不能得罪的,面对他们甩来的工作,你基本上无从拒绝。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处理方法是先给对方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比如“我先看一下排期”、“我问一下领导接下来有没有急活”。过段时间在回复对方“对不起呢,接下来我比较忙,实在帮不到你。”
当然,你也可以去问问你的领导,这个忙可以不可以帮。领导不让,你就直接发截图给对方,把这些原本不属于你的工作,原封不动的还回去。领导同意了,你也算在领导那里报备过,不算做无用功。

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04
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曾有一段在产经新闻社的文件科打杂的经历。
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写奖状、做做合同,每天闲的无所事事。面对这份枯燥无趣的工作,每天支撑他每天上班的动力,就是下班后,到后台画剧场海报这件事。
在这一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海报,并获得了社长吉原治良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助理。


后来,田中一光回忆起这段时光,道:有时候一些出发点很低的东西,却意外的得到极大的成长,只要脚踏实地的认真坚持,最后可能会取得不俗的成绩。也就是说,日常工作中创造出的价值不断积累起来,或许会取得意料之外的好结果。
同样,日本的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在年轻时也曾开过酒吧,他说:若不是因为开了酒吧,凭我的性格,一辈子绝不会有和那么多人打交道的机会。
后来,这段经历成了村上春树文学作品的养分,他在这段时光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下了一段段洞悉人性的文字。

可见,只要你用得好,那么人生路上的任何一段经历都可以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助力,打杂亦如此。
若干年后,当你回首过往,想起现在这段时光,若发现自己有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些什么,你的这些劳动和委屈就没有白白付出。
况且,这样的工作就对你而言,就真的毫无成长和帮助吗?
就拿改尺寸这件事情来说,你确定能把同一内容改成不同的型材尺寸么?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换一种思维,努力把这件小事做好并做到极致呢?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工作,即便是改尺寸这样的小事,也可以复杂到超乎你的想象。
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完很容易,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却是一门学问。
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能把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转变成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不是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如果想要告别这种打杂生涯,最好的捷径就是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作为一个新人,我们要如何让不了解你的领导与同事看到你的价值和闪光点?
答案很简单,就是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并努力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